倭墩

倭墩

倭墩

  中国古代有“京观”传统,就是打了胜仗之后,把敌人尸体堆在一起,盖土夯实,筑成一个大土堆,用来传扬军威、震慑敌人。明代抗倭,东南沿海留下了许多“倭墩”、“倭冢”,有些后来就成了地名。比如嘉兴王江泾镇南三里,至今有地名曰“倭墩浜”。王江泾倭墩,在射襄桥南,是用两千多具敌尸堆起来的,像个小山包,因此被称作“大捷山”。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王江泾倭墩立有石碑,上刻“平倭大捷山”,民间俗称“倭墩”。明万历《秀水县志》“平倭冢”条目下,叙述了王江泾大捷,但却多处失实。比较起来,《明世宗实录》和《嘉靖东南平倭通录》等史书的记载,相对比较真实:

  倭寇猖獗的一个原因,是江南民风柔弱,军队缺乏战斗力。有大臣提议,可调广西、湖南等地狼兵(壮族)和土兵(苗族、土家族)前来作战。张经曾任两广总督,能指挥狼兵、土兵,于是被任命总督沿海军务,专事剿倭。在张经调兵遣将的同时,倭寇以柘林和川沙(今上海奉贤和浦东)为大本营,越聚越多,达到了两万人,他们四出烧杀抢掠,乍浦、海宁、桐乡、塘栖、新市、德清等地都受到侵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