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站河上的七一桥(摄于1990年代)
翻开1981年的嘉兴市区地图,城东一带,还标注有一条宽阔的河流。这条河,南出狮子汇,穿过七一桥,流经火车站前和货场,与铁路平行,在外贸冷库附近拐向,与菜花泾汇合。这条河被亲切地称为车站河。
如今,站在嘉兴老火车站五一桥头,向南眺望,桥下的河水只剩下干涸的河道,阳光照在河床的草叶上,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景象。当年,车站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通汽车的水泥桥,名车站桥。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五一桥。一座则在东侧,是人行的钢梁便桥,没有名字。从宣公路过此桥,可直通铁路人行桥洞和车站广场。车站河的两岸,分别是宣公路和车站广场。
110年前,嘉兴火车站建成通车时,火车站前清清的河水从南湖经狮子汇流经车站广场和铁路货场,随后分流,一支流向虹桥港,过秋泾桥到运河,一支汇向菜花泾再到长纤塘。这条河流,是铁路货运站的黄金航道,岸边停满装货的汽车和板车。
嘉兴火车的开通和车站的新建,使嘉兴东门重又繁荣起来。1929年《嘉兴新志》记载:“东门自设车站,改铺道路,旅馆茶楼始相继兴起。”宣公路东段,是铁路站房,西段尽是旅馆,近宣公桥处,多小饭店和茶馆。当年,乘坐火车是潮流之先,嘉兴又是沪杭线上中心站,附近各县的人远行,都要先到这里。做生意的,公出的,到沪杭游玩的,各色乘客络绎不绝,东门和火车站人气旺盛,每天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狮子汇、车站河都停满了船。
1970年,南湖路和嘉禾路之间开通了铁路平交道,在车站河上新建了七一桥,拆除了通往铁路桥洞的钢梁便桥。1985年,紧挨七一桥,新建了嘉兴第一座铁路立交桥,采用下穿形式,全长451.29米,主体是长31.29米的三孔箱涵。在车站河上又新建一座暗桥,跨径36米,宽27米,桥面和箱涵对应,但桥面低于水面,从外观上立交桥阻断了河流,下面水依旧流通,车站河断航不断流。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火车站建成,车站河五一桥往东全部填平,靠地下涵管保持流通,几乎断流。老火车站前的车站河,成了一段水池,没有几年,河水发臭。2008年,这段河被填没,先种了些绿化,没人管理,附近的居民,外地民工,各自垦荒,在树丛之间种上了四季蔬菜,成了车站河新的景观。
车站河是市区沟通南湖、三店塘、长水塘的重要河流。过去,长水塘过濠河,穿过狮子汇,流过车站前,直达菜花泾到三店塘,过虹桥港过秋泾,直达大运河。据说,沪杭线建车站时,也充分考虑到要利用这条河的运输能力。
有人考证,乾隆皇帝到南湖游览,也曾经过这条河。因为从秋泾河畔的乾隆南巡行宫到南湖,这条河最近,最方便。当年在新建铁路立交桥时,造了暗桥确保通流,建火车站时保留了地下涵管通水。在建勤俭路立交桥采用桥面时和箱涵,保证河流不断流,显然想保留河道。现在,车站河被填,彻底断了水流。值得庆幸的是,河床还保留原状,没有建筑物,所以,我想,车站河河床是不是应该先保护起来?
嘉兴是水都绿城,河流曾经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市区中密如蛛网的河道大都被填,保留下来的显得格外珍贵。当年主持填没虹桥港、建造春波坊商业街的一位领导,十几年后曾感慨:这河当初不应该填,对城市的景观建设得不偿失。事实上,因为虹桥港、公园河的填没,直接导致了车站河之后的命运。
漫步干涸的车站河河边,轻轻触摸已露出钢筋的车站河水泥栏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中。如今嘉兴城市进入有机更新时代,对一些破旧住房和落后建筑区块进行改造,火车站又将改建,有方案将车站跨铁路建在路南。于是,我想,火车站南移后,设计路北火车站景观时,是不是可以考虑恢复车站河呢?
我期待着,车站河再现清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