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庙旧时风采
在新丰镇西南的竹林集镇中心,旧时有座闻名遐迩的庙宇——竹林庙。
据吴永芳所纂的《嘉兴府志》载:在里仁乡十一都东张中七圩。庙建于宋初(约960年),时为道院,因东侧有竹园,产白箬抱鸡笋,异它处,被文人所激赏,故名竹林道院。元末被战乱所毁,只存一亭子。明朝天顺八年(1464),由太学生赵辂建殿宇。赵辂,字良器,号质庵,家饶于资,多作善行,是位雅士,著有《庆源诗草》。万历元年(1573),胡天秀建护法祠,十三年(1585),又葺庙之门、墙、除、道路,祠内祀总管像(即汉曲逆侯陈平、北平太守李广)。天启五年(1625),赵增光与高道淳合力重建,改名为竹林庙。
明末时竹林庙已很具规模,虞衡司主事高承埏归隐后常到庙前消遣,并写下了《过竹林庙诗》:
市居久隔竹林庙,一倍新梢抽翠烟;
舟系柳根蛙歇吠,屐穿松下鹤惊眠。
石桥流水混依旧,苔碣题名细认年;
若问白头高道士,紫函琼笈更谁传。
据伊汤安《嘉兴府志》载:庙毁于乾隆庚午(1750),至乾隆壬申(1752),道士陆丹峰等重建,民国丁巳(1917),里人祝铎又葺之一新。
那时的竹林庙,规模颇大,香火很盛,庙址九亩余,有三进,各三间,前进山门,后有小沼,跨石梁,题名“驾龙”。中进三元殿,有崇川刘璜楷书“神功妙德”额。后进观音殿。比山门而西亦三间,三元殿之西有竹溪堂五间,由光绪初道士潘锦堂创建;观音殿东有小室三间,中供庙云朱姑位,相传旧为水母庵,乃庙云焚修之处。庙云为卧龙港朱氏之女,临终时以庵及庵东田地三亩舍入庙中,使庙基扩展得方。东南一桥,即竹林庙桥,东北一堰,其四周皆为河。
昔时殿庙相连,香火相传,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候选州吏目沈可至有《过竹林道院诗》:
夕阳古寺草萋萋,钟磬松篁冷翠齐;
深院萧条花自落,墙阴一迳鸟空啼。
后沈洪九也有《竹林庙诗》:
道院频来处,山门古石台;
小楼临水静,疏竹傍篱栽。
尘榻留诗客,松枝拂茗杯;
飘飘何所事,随步兴悠哉。
竹林庙成了文人骚客游览之所。
民国时竹林庙香火犹盛,建国初厢房才改作校舍用。1952年,因发生国民党部队遗留在正殿神龛下的一颗手榴弹爆炸伤人命案,故及时拆除正殿;其余厢房在1960年易地翻建成竹林小学。
据《竹林八圩志》载,里仁乡竹林庙之前后左右俱沈氏宅,风土人文,甲极一郡。
迁祖沈昌(1270-1368),游学嘉禾,慕里仁之风,乐林泉之胜,遂由慈溪之沈师桥迁居竹林,聚徒设教,读书讲学,不闻外事,期颐硕望,人称“竹林隐君”,享年98岁。
其后,族繁支盛,联翩而起。曾孙沈珉,捐造嘉兴秀城桥;沈珉子沈淳(1392-1479),官至吏部稽勋司员外郎;沈淳侄沈春,官至知府;沈春玄孙沈治泰(1626-1698),诰授奉直大夫;治泰长子沈栋,二子沈格,皆为候选州同;沈格子沈承勋(1715-1777),贵封文林郎、安肃知县;承勋子沈可培(1737-1799)先后任上高、安肃知县、署吴桥、宝坻知县;可培子沈铭彝(1762-1837),聘修《石门县志》,著作宏富;铭彝子沈传洙,是候选训导;铭彝堂弟沈维鐈(1778-1849),官工部侍郎(正二品),其子沈宗涵、孙沈曾植均在京为官。其余沈氏还有沈澄,泗州参军;沈溥,和州州判;沈壆,礼部儒士;沈章,中府历事;沈澂,上杭典史;沈许煌,武昌府通判;沈全熹,考授州同;沈承烈,赠文林郎;沈联筠,候选州同;沈家基,拣选知县;沈可至,候选州吏目;沈仁昌,候选州判;沈锡庆,候选训导……
明、清两朝沈氏宦官名人20余人,竹林庙成了风水宝地。现竹林庙虽仅存遗迹,然提起竹林庙,人们的言谈便会滔滔不绝,每月初一、月半,仍有香客前来祈祷。竹林庙村民淳朴和善,所在自然镇,现已建成富有文化底蕴,寓娱乐休闲于一体,古色古香而又生机勃勃的小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