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是早先对职业伴娘的称呼。早时候,大多新娘比现在年少许多,欠老练,较幼稚,因此急需一位善于沟通、办事老到、能呵护新娘的已婚女性做伴娘,在婚庆日陪伴于新娘左右,并协助新娘应付婚礼和各种陌生局面。
阿娘需早一天来到新娘娘家,给新娘“上头”,就是为新娘改姑娘发辫为少妇发髻,同时给新娘“做面”,即用丝线绞去新娘面部毫毛。入夜,阿娘与新娘的母亲一起教新娘熟记婚礼礼仪,并教以到婆家后待人接物及生活起居的一些规矩。这一晚,阿娘通常与新娘同宿,并给新娘性启蒙,使之了解初夜常识。
婚礼当天,阿娘一早帮新娘化妆、穿衣,于上轿前盖上红盖头定妆。迎亲花轿到后,阿娘要扶着新娘上轿,自己随轿步行。迎亲路上,轿手们会故意摇晃花轿,开新娘玩笑。阿娘一见,赶快过去敬烟,并把喜果(由花生果、黑枣、桂圆等组成,相当于现今喜糖的作用)塞过去,请轿手帮忙,以免吓着、伤着新娘。拜堂时,红盖头影响视线,需要阿娘牵扶新娘转身、行礼。
入洞房后,阿娘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新娘拜见公婆,阿娘要一面帮新娘收“见面钿”,一面讨好口彩:“阿爸姆妈红包大,明年生个胖娃娃。”新娘和婆家家人、亲戚见面“结缘”,阿娘要帮助引见,并代收长辈给的(或代发给小辈的)“见面钿”,说着开心话派送喜果,如见小叔就说“哥哥讨嫂嫂,弟弟吃枣枣”。闹洞房时,阿娘挂着笑脸帮新娘左遮右挡;若有愣头青闹过了头,别人难说话,阿娘却必须站出来劝阻,必要时挺身护卫。这一天,阿娘直忙到宾客散尽,才带着新郎家长发给的红包和一身疲惫,于夜色中回家。
阿娘这角色因晚婚的推行、婚礼的简化而逐渐退出婚庆场合。当代青年婚龄推迟后,新娘都很成熟老练,而且观念开放,已无需阿娘服务,因此结婚时只请小姐妹充当象征性的伴娘,实质上只不过伴着新娘应对一次婚宴而已。个别由婚庆公司代理婚礼的有专业伴娘服务,不过只是为应付当天婚礼场面上的礼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