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嘉禾故事 >> 炉头杂记(下)
炉头杂记(下)
发表时间:2020-06-08 17:41:50     阅读次数:510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从柞溪到炉头

  炉头旧称柞溪,古时的命名,传递给我们两个信息,其一,此地曾经广栽柞树,就像现在农民出于经济的考虑,广植杭白菊一样,那个时候,柞树多到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其二,靠了一条小河(金牛塘),便捷的交通,才草草成市。

  古代的柞溪,从地名上揣摩,完全是一个散发着淳朴乡野气息的小集镇。

  现在,让炉头得名的柞树,已经很少见到,如我等自小在炉头乡村长大的大多数人,见了,恐怕都不认得。然而,柞树掩映的那一条溪流,仍在,而且,愈发的阔大了。这就是贯穿炉头全镇的金牛塘,北可直达乌镇。从京杭运河折北九十度,逶迤而北的大铁皮船,隔两三分钟,就会突突突地过去一只,有时还是长长的拖驳,像一条巨大的蜈蚣,游动在浑浊的金牛塘里,很是壮观。

  炉头夹一溪而成镇,位置在桐乡县城梧桐镇西北十三里处,距乌镇十四里。明初以来,全靠了眼前的这一条金牛塘,渐成为一个以冶铸业为主的专业市镇,主要生产龙凤烫斗、铁釜等,前者是著名的沈亦昌冶坊的招牌产品,行销大江南北。明清以来冶坊业的繁盛,炉头因此有“浙西冶业唯此一处”(卢学溥《乌青镇志》卷二十一)的美名。

金牛塘横穿炉头古镇

  由柞溪而炉头,少不得述及明代湖州人沈济,“考炉镇冶坊,始于明嘉靖间。有沈济字绣川者,自湖州迁居炉镇,创始开设沈亦昌冶坊。”(引文同上)

  这个沈济,我所阅资料有限,不大清楚其生平事略。但沈氏一族,多轻财好义之人。沈家原本家道中厚,有一年,农民歉收,“代偿六里粮”,就这样,做好事做到连自己的家当都赔了进去,沈家由此家道中落。然而,沈氏血脉中的侠义性格,始终流淌在他的后代身上。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倭寇以乍浦为据点,攻掠嘉湖各地,二十二日,倭寇围桐乡,时桐乡筑城未久,巡抚阮鹗亲自在桐督战,倭寇以驾着车轮的云梯攻城,情势十分危急。炉镇冶坊主沈东溪(名铧)献计,诱敌至一个城门口,沈东溪带领众铁匠用熔化的铁水杂拌以火药,凌空泼洒到倭寇身上,倭寇没有防备,死伤无数,大惊溃退,桐乡城才得以解围。因为冶坊主沈铧的功劳,寇平,巡抚阮鹗授予“退寇全城”匾额,又授百户,不就。故事代代相传,那张焕发着沈氏一脉无限荣光的匾额,据说一直挂在炉镇的沈家祠堂里,近四百年过去了,1937年10月,日军飞机空袭炉头、翔厚,11月,攻占桐乡,日军一部占据炉头时发现了此匾,恼怒之下,纵火焚烧炉镇,炉头顿成一片瓦砾。抗战后,炉镇的冶坊业已是一蹶不振,渐渐移至乌青镇去了。

  明清以降一直到抗战前,像炉头一样专业的冶铸业,江浙沪一带确实不多,也可以这样说:浙西唯此一家。有人考证,当时的冶铁作坊,设在镇南与镇北两头,于是,镇之两端,炉火熊熊,昼夜不绝,柞溪由原来的多柞树,变成了多铁炉子,地名也就由“柞溪”俗称为“炉头”了。

  近代以来,炉头终于没有抓住发展工业的机会,形成大规模的冶铸业基地。过去的倭寇扰镇,太平天国,加上半个世纪前焦土的抗战,都是扼杀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炉头数百年间生产的大多是老百姓日常所需的小物件,如熨斗、锅釜、鼎、香炉、蜡台、钟等,当然,在一些太平年代,冶铸业的繁盛,也相应地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兴盛,因此,筷子一般长的炉头市河里,有一段时期,停泊着南来北往的商船,这商贾云集的盛况,清代诗人陈沄的《柞溪棹歌》可为一证:“家住炉溪曲水前,铸金成釜旧相传。沿塘时有商船泊,夜半惊看火烛天。”陈沄看到的,大概是炉头历史上最像“炉头”的一个瞬间吧。数十年前,我听说,在水泥厂前面的塘河里,还能挖到当时冶坊所沉的铁屑铁疙瘩。

  这倔强、坚硬、无声而卑贱之铁,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作者: 邹汉明 沈永林
上一篇:长安札记 (一)
下一篇:新篁寻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