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学习资料 >> 国外学前教育 > 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2
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2
发表时间:2020-03-17 18:08:38     阅读次数:650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二)国内外教师对于幼小衔接活动的看法

  美国的国家幼小衔接研究对教师关于不同的幼小衔接活动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法大规模地调查了美国的幼儿园教师(类似于我国的学前班教师)、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教师以及课外活动教师。结果发现,几种类型的教师对于幼小衔接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尤其在进行交流会面、讨论、互访的活动形式方面都持赞同的态度,但对于幼儿园和学校之间的课程合作和教学方法合作方面,教师的态度都较消极,认为这种形式并不是好方法,这可能是两者之间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差异较大造成的。

  国内研究者针对学前班这种中国特色的幼小衔接教育形式的必要性,对幼小教师的相应看法进行了调查。如有研究对广西省五个地市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比较了幼小教师对于学前班必要性的看法,受调查教师中69.7%的小学教师认为学前班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幼小衔接教育形式很有必要,而49.6%的幼儿园教师认为这种形式没有必要或无所谓。此外,国内还有研究者考察了幼小教师对于幼小衔接活动效果的看法。有研究显示从幼小衔接的效果看,通过幼小衔接活动,仅有1.5%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的入学适应情况“非常好”,64.6%认为“较好”,26.2%认为“一般”,7.7%认为“较差”;在小学教师中,1.6%认为“非常好”,40.3%认为“较好”,46.8%认为“一般”,11.3%认为“较差”。

  可见国内外研究都考察了教师对于幼小衔接活动的态度,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研究者从教师对各种具体幼小衔接活动态度的层面进行了考察,而国内研究者则主要针对教师对“学前班”这种较为宏观的幼小衔接形式的态度进行了考察。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内外学前教育实践不同造成的。同时,这也启示国内研究者应该从具体的幼小衔接活动层面来考察教师的态度,这样可能有助于更加具体地指导幼小衔接实践,对具体的幼小衔接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提出更多的指导意见。为此,国内进一步的相关研究需要围绕具体的幼小衔接活动展开。另外,国内研究还考察了教师对于幼小衔接活动效果的看法,这是国外研究没有直接考察的。国外研究从儿童实际入学准备状况的角度考察了教师的看法,几乎得到了一致性的结论,一年级教师认为很多儿童都没有做好入学准备。

  (三)国内外研究所涉内容的差异

  国外研究者还比较了教师与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点,研究结果发现二者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其中,家长和教师观点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家长认为前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很重要,教师则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方法很重要。此外,国外还有研究者考察了教师关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有的教育者认为家长对于儿童的人学准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采纳学校给予的建议就可以。还有教育者意识到家长经历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并且愿意帮助焦虑的家长。不过,也有教育者认为家长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很多与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相关的东西,这些是教师的工作。

  此外,丹麦、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的研究者还对托幼机构工作者以及学校教师关于托幼机构与小学之间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看法进行了考察(包括对幼小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看法等),各国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其中新西兰的学前教师明确反对那种为了实现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的一致化,而让儿童的学前教育变得小学化的倾向。

  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没有涉及到教师与家长关于入学准备观点的比较以及教师关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而只是比较了幼小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国内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观点的重要性,但对于家长的观点、家长所扮演的角色还未给予充分重视。然而,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家长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与教师观点之间的异同对于儿童顺利地实现幼小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国内相关研究还有必要探讨教师与家长关于入学准备观点之间的异同以及教师对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从而对家校合作、促进儿童顺利衔接提出针对性策略。另外,国内研究者没有探讨教师对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之间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都较少,对于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之间连续性的关注自然较少。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儿童权利公约》让我们对儿童

  有了新的看法,将其视作一个有着与其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利与义务的个体和家庭、社会成员。相比于国内研究者尚未关注到儿童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考察了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一)国外儿童对幼小衔接的认知

  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程序是提名最高的几方面。与此类似,道科特(Dockett)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认为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的最重要因素。同样,德国、冰岛和意大利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儿童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二)国外儿童对幼小衔接的情感态度

  新西兰、丹麦、挪威、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者就儿童对幼小衔接的情感态度进行了研究,包括较大规模的调查以及个案研究。结果显示,除德国的儿童对人小学态度基本积极外,其他儿童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消极情绪。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儿童既有积极情感,又有消极情感,呈现出复杂性。其中,德国的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询问儿童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不同、研究对象的差异、友谊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儿童对于入学的不同情感态度。

  (三)国外儿童对托幼机构与小学差异的认知

  儿童能够认识到小学的任务与在托幼机构的任务有所不同,儿童在人小学前及人小学第一年时对于学校的评价表明他们很清楚入学是为了学习,并且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学校是为了学习而不是玩耍。新加坡和意大利的研究表明,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认为小学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没有任何玩耍的机会,并且担心家庭作业。英国儿童也同样表现出对学习的担心,尤其是对难度大的学习有焦虑情绪。在学校环境和自身身份认识方面,道科特和佩里(Doekett&Perry,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认为小学很大,很多儿童害怕自己会在小学中迷路,找不到自己的老师和教室,但进入一所大的学校学习,又会让儿童认为自己长大了,因此开始很清楚地将自己与还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区分开来。此外,学前儿童对于要拥有校服也会感到兴奋。

  (四)国外儿童对成人的期望

  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幼小衔接过渡期,儿童表达出了期望获得成人帮助的愿望。儿童在两方面提及了家人的重要作用:在入学第一天,家人应该领他们去学校,并希望从家人那里了解小学。儿童意识到进入小学会带来改变,并且很多人希望自己适应这些改变;儿童允许成人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想,并支持他们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经验之间过渡。这反映了儿童意识到他们自身缺乏知识,在新环境中确立自己的方向并不容易,但他们也希望自己现有的能力得到认可。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研究的缺乏,表明了国内研究者对于儿童在研究中话语权的忽视,没有意识到儿童对于解决与自身相关问题的能力。国外研究者在研究中将儿童的意见与想法作为研究中考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对儿童权利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从而使研究结果更为全面。因此,国内研究需要开始关注儿童对于自身相关问题的看法。

  总体来看,对比国内外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最为主要的差异以及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首先,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看法的研究还缺乏大量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并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国内研究可以考虑首先着眼于全面、系统地调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其次,国内相关研究忽略了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儿童的话语权。对于儿童话语权的尊重已经成为国外近年研究的趋势,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的研究还有待开启;第三,国外研究将各个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重要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比较,尤其是进行了家长和教师、幼小教师之间观点的比较。这为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善幼小衔接实践提供了参考。对于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而言,这种比较性的研究值得借鉴。

作者: 
上一篇:中英两国同龄孩子对12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下一篇:中韩美三国孩子在饭桌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