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驿源远流长。远在周代,就办有官邮。但是官邮专供皇家官府之用,一般官宦、富商也可派丁远道传书,民间私人书信却没有专门的投递渠道。老百姓只有托便人捎带书信、物品,辗转传递。缓不济急时往往延误或遗失,于是专做递信的行业应时而起。明永乐年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商人开始经营起传递书信、物品兼带现金的机构,是近代民信局的雏形。清道光年间,在西方先进邮递方式的影响下,挂牌的专业民营邮局(民信局)肇始。道咸之后,全国各地以城市为中心相继创立了民信局。同光年间,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通商后,上海逐渐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信商争相在上海设立民信局,并在各地广设分局或代办处。道光五年至八年(1825-1828),嘉兴先后共设有福润、正源等十一家民信局,各局均隶属上海本局。1917年的有关资料记载了嘉兴各民信局在嘉兴的大致位置:永利、协大、福润、顺成、正和、正大、协兴、汪协源设在北门城门口;正源、林永和设在塘湾街;全盛设在北丽桥。当时民信局的邮件、货物传送以水路运输为主,嘉兴城北从荷花堤到端平桥有众多的水路码头,上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下联四乡八邻的集镇,是嘉兴及周边地区货物的集散中心。从现有资料看,所有民信局均设在嘉兴城北区域,应该是从便于邮件、货物运送来考量。
民信局组织结构简单,建局门槛不高。只要有一定的资本,少者仅两三人,多者数十人,就可在陋街小巷设民信局。桐乡著名书画家钱君匋的父亲就曾在海宁硖石办过全盛民信局。民信局人员组成分为东家和员工。东家就是老板,老板有单独出资经营的,也有两三人合股经营的,合股者称为银东,银东一般不参与经营活动。员工分为长司、管柜、收信、送信、挑夫、杂役、厨役、脚夫等。大部分信局都很难配全以上人员,只有少数大的信局能做到,小的信局只能一人兼多职。信局大多做的是老主顾生意,营业款一年半载是收不回来的,平时开支也皆要自筹,如不拥有一定资本就无法供给周转,且大信局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有支局和代理店,这就更非小资本所能维持的。所以,民信局规模无论大小,一般都有银东入股,因经营民信局全凭信用,如没有殷实的资本实力作后盾,用户就会怀疑信局的经营能力,从而无法扩大信局业务。一般而言,信局资本多则二三十万两银子,小则四五千金,这样才能使经营活动立于不败之地。
民信局收寄信件的资费,分为“酒力”和“号金”两种。“酒力”即普通邮资,这类信件丢失时不予赔偿;“号金”类似挂号费,寄送汇票或贵重物品时在信封上注明,由民信局开给收据,如丢失给予赔偿,所增收的资费为“号金”。至于酒力、号金的资费并无一定的标准,最普通的由二十文至二百文不等,核算资费的标准主要有计件、计重、距离远近或合并计算。如当时由嘉兴寄往杭州的普通信件只收二十四文钱。民信局收取资费的方法灵活,由寄件人或收件人交付或各付一半资费均可,通常是寄件时付“酒力”,收件时付“号金”。对老主顾可采取资费记账、减价等优惠办法,每季度或每年三大节结算付款。为了防止信差额外索要,民信局收件后,常在信封上加盖“酒力已付,勿索勿取”、“酒力已付、号金照给”等戳记以维护信誉。民信局收寄信件力求迅速,对一些急件随到随送或派专人递送。信差从铁路或邮政局接到发来的信件后,可以不运回信局即就地分发,尽快投送给收件人。民信局营业时间长,顾客寄信随到随收,并派人到商户、住宅揽收信件,信差也在途中接收信件,收信与分发时间尽量衔接。

清末民初嘉兴寄杭州民信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