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扫盲

下乡扫盲

  1957年,我刚上初中不久,海盐沈荡初中就组织学生参加扫除农村文盲的活动,我被分配到沈荡镇最北面与嘉兴交界的尤甪村。

  这个“学生先生”的大军(当时称呼老师为先生),当然由我们的先生带领。于是,我们自带被子、席子及生活用品,由我们的先生带领着,乘坐一艘中等大小的木船,从沈荡初中出发。船头东歪西歪的在学着如何摇船的同学们的驾驶下前进着。

  木船经沈荡西市河向东再向北,钻过沈荡大环桥,沿塘河一直朝北,向沈荡镇的最北边挺进。船到目的地后,我们就在村部集中接受任务。待扫盲地点、入住房东、日程安排等布置完毕,已是黄昏。记得村干部带我们敲门进房东家住宿时,发现房东家正堂北墙桌上摆放着好几块牌位板,临时床铺就搭在正堂中间,年轻的我们都有点恐慌,大家摊开带来的被子,三个人钻在一起,也不熄煤油灯,如此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一大早起床,分住在不同人家的同学交流各自房东家所见情形,结果情况差不多。原因是这个村的河南籍农户较多,他们习惯将“太太、爷爷奶奶、父母亲”这三代死者的牌位供在家中。所以,不知情的本地人初见总会吓一跳。

  农村扫盲活动的时间大部分在晚上、雨天,是在休息和不出工的时间段内进行识字活动的,农民们称我们这些初中生为“小先生”。我们的扫盲重点是让一些成年文盲认识平时常用的字词,如“插秧、种田、收割、掼稻、挑畜灰、挑河泥”等常用字,以及记工分用的从0到9这些阿拉伯数字,并且也要让他们能识能写自己的姓名。经过十天左右的扫盲时间,任务顺利完成,同学们也一起高兴地返回学校。

  参加农村扫盲活动,对刚刚踏进初中校门的学生来说,也是学好文化知识课的助力。那个时代,农村里有许多农民大字不识一个。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关心基层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扫盲活动,我的这段经历虽然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但却让我终身难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