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堂旧事

庵堂旧事

  信佛女子出家的地方叫庵堂,旧时嘉兴有大小庵堂九座,尼姑数量可谓多矣。木鱼声声,香火缭绕,虽说是空门,但是庵堂却并不平静。

  年轻尼姑大都身穿市林蓝布长袍,皮肤雪白,长相漂亮。大多数庵堂要求尼姑净发,但是也有允许留齐耳短发的。

  庵堂属于佛门净地,不过年轻美貌的女子一多,终会招蜂引蝶,弄出不少风花雪月的事情来。

  嘉兴坊间对风月场向有海、陆、空一说。海是指船上的娼妓;陆是指开设在张家弄里的妓院,而所谓的空,就是指庵堂里发生的皮肉生意。

  中山路上的嘉兴宾馆北侧,原先有一座送子观音庵,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大凡婚后无孕的夫妇,都会去这里求子。宽敞的大门进去后,庭院深深,头一进供有精美的观音像,二进是斋堂,第三进是尼姑的寝室,再后面是一个硕大的花园。几棵粗大的菩提树纯青碧绿,茂盛的蔷薇花一片灿烂。阳春三月,鸟语花香,蝴蝶起舞,客人甫入,往往会晕头转向,飘飘然不知东西南北。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送子观音庵竟成了一个热闹所在,来这里进香的人,不计其数,且以男性为主。

  身为尼姑,平时吃素念佛,少与人争执,性情平和。时间一长,这些尼姑竟成了有钱的老板、小开眼中的尤物,每月总有几个穿着体面的人,把成筒的银圆投进德功箱,然后在师姑的热情邀请下,到斋堂里喝茶聊天。

  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多识广的师姑,对施主的用意自然心知肚明。说上一大堆奉承话之后,年老色衰的师姑便知趣地借故离开,只留下年轻美貌的尼姑陪聊。

  三十年代初,上海一家报纸,曾登载佛门净地沦为风月场所的文章,并给予无情抨击。想不到这篇文章起到了小骂大帮忙的作用,之后外地专程来嘉兴寻访庵堂者络绎不绝,连原先冷落的地处太平桥堍的乌桥庵,竟也畸形热闹起来。

  当然也有几座庵堂,因为师姑管理严格,毫不留情地把有非分之想的有钱人拒之门外,维护了佛门净地的声誉。

  七十年代初,邻居中有一位叫新嫂嫂的,每年到了夏天,我们小孩都喜欢围着她,听她讲故事,她讲的都是发生在庵堂里形形色色的趣闻轶事。及至成年后,才知道新嫂嫂旧社会里是庵堂的尼姑,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新生活,所以邻居以新嫂嫂相称。五十年代初与一位本分的工人结婚,因无子女,领养了一个姑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