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偰先生与明城墙
南京东郊明孝陵博物馆之北,一条柏树遮阴的长道尽头,有一“天盛地灵”景区,形似凹勺,中置一指南车,单把手,龙头状,指向南方。
勺部边墙刻有南京历代名称:冶城、越城、金陵、秣陵、丹阳、扬州、建业、石城、建邺、建康、蒋州、白下、上元、江宁、昇州、集庆、应天,南京、天京。其柄部边墙镌有五条历代名人对南京的评价。其中的第一条就是先父朱偰先生于一九三六年所作《金陵古迹图考》中的一段话:“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主其事者在文后刻上了先父的姓名,并介绍是“现代历史学家”。另四条评价的作者则分别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明朝大学士杨荣、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先父朱偰于一九〇七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小虹桥,是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的长子。一九三二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当年他来到南京,任教于中央大学经济系,一九三三年任该系主任。先父出身史学世家,南京的山水文物深深地吸引了他。先父说:“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那个年代的旧政府大力建设新首都,致使南京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父亲深感痛心,他深知文物古迹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失去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便失去了根基,失去了记忆。
为了留住民族的记忆,更为了督促政府保护文物古迹,先父完全凭借个人的力量,凭借个人的财力,更凭借一个中国人对历史文物的尊重和热爱,背着一架自己从德国买来的相机,辛苦奔波,跋山涉水,用了三年时间,在实底调查的基础上,著成《金陵古迹图考》及其他相关著作。
先父书中所言四都,是指长安、洛阳、南京、北京。先父解释说:“太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极言南朝之文物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极言山川之灵秀也。牧之诗云‘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极言江左之人物也。用晦诗云‘楸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极言史迹之众多也。梦得诗云‘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极言盛衰兴亡,至足引人流连凭吊也。”
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九五六年,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先父在南京政府某些部门大举拆除明城墙时挺身而出,四处奔走。那年九月二十三日,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建设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并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保护明城墙,保护中华门城堡。第二年,朱偰被划为右派,这与他给南京市城建部门拆城墙提意见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先父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从不违心认错。先父划为右派后,政治地位从此一落千丈,“文革”中惨遭迫害。
如今,只要提到朱偰,人们就称他为南京城的守护神,也有人称他为南京的城隍,许多学者联名提议要在中华门城堡上为先父立雕像。近年新修建的明孝陵“天盛地灵”景区,将先父对南京的评价镌刻于墙面,这些都说明南京人没有忘记这位为南京文物古迹研究做出过杰出贡献,并为保护明城墙而牺牲了自己政治生命的有良知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