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农书》是一部古代农书,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桐乡人张履祥,他号考夫,因世居炉头镇杨园里(今龙翔街道杨园村),故被人尊称为杨园先生。《补农书》流传不广,但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认真读过,还作了笔记。
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八年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讲堂录》是他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当时,毛泽东的国文老师是袁仲谦(1868-1932)是晚清拔贡出身,精于文史,曾在课堂上讲解《补农书》。据文献记载,毛泽东作了这样一些记录:
1.《农书》
2.壅(音翁,培也)
3.农叟有言:“禾历三时,故秆三节;麦历四时,故秆四(节)。种稻必使三时气足,种麦必使四时气足,则收成厚。”
4.垦沟、揪沟(揪音愁,束也,聚也)
5.塄:(音沦,上声,垄也)
6.早种麦又有几善。垦沟、揪沟便于早:早则脱水而塄燥,力暇而沟深,沟益深而土益厚;早则经霜雪而土疏,麦根深而壅,根益深则苗益肥,收成必倍。
7.然能于地隙、水滨,种植良材百株,三十年后,可得百金以外。
8.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吞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风》陈王业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详“衣”、“食”二字。《孟子》七篇言王政之要,莫先于田里树畜。
作为毛泽东的早期笔记,保存至今的《讲堂录》弥足珍贵。从中也可以看出,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接受教育的知识面是当广泛和庞杂的,三教九流,无不涉猎。至于他的老师袁仲谦在国文课上讲解《补农书》,大概源于以下原因:一是清末以来湖南一直为思想活跃之区,学者如云,注重实学。彼时,贺长龄、魏源曾辑《皇朝经世文编》,内有“农政”一编,而《补农书》理所当然被收录在内,而袁仲谦一向推崇贺、魏等湘籍学者;二是清后期的重臣、湘籍人左宗棠极力推崇杨园先生,他在任浙江巡抚时,曾捐廉银大修杨园墓,并在他的一再荐举下,清廷终于在同治十二年(1873)批准杨园先生这位明朝遗民、理学真儒从祀文庙,享受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礼遇。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重实学、轻制义,接受到先进思想熏陶的袁仲谦在国文课上讲用从前学子所轻视的《补农书》,便不觉得奇怪了。毛泽东这位从湖南乡村走出来的青年书生,也一直在寻求改变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命运的真理,自然对《补农书》这本古代农书发生浓厚兴趣。
张杨园早年醉心科举,但后来转向实学,指出“治生当以稼穑为先”,认为“廊庙山林俱有事”,即不论在庙堂为官,还是在山林为农,都可干出一番事业。他教导学生:“须读有用之书,毋专习制义,当务经济之学”。这在读书做官、鄙视劳动的封建时代是极其可贵的。所以当他看到《沈氏农书》(今已佚),大为赞赏,并对其未尽事宜加以补充,撰成《补农书后》和《总论》,后合称《补农书》。
版权所有嘉兴草屋教育培训网——全心全意为嘉兴培训免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