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古县城初探

嘉善古县城初探

  最近,我根据手头的资料,据实追溯我们这座县城发展的历史,探索“冲积平原—先人生息——村落——集市——镇——县城”演变的轨迹,心里有种欣欣然的感觉。

  距今一万六千年前,我们这里还是浅海,由于钱塘江和长江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逐渐陆化形成杭嘉湖冲积平原,系新构造运动长期沉降区。区域内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地表表层为人工填层和耕植土层,以下为黄褐黏土、灰色淤泥质黏土、褐灰色黏土、亚黏土,地基承载力较强,在6.5~14吨/平方米,不属地震设防区。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万年过去了,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据“独圩遗址”出土的陶片、石凿、兽骨等文物显示,我们的先人已在此繁衍生息,年复一年,代代相继,形成村落。三国时期,我们这儿属东吴,于现今体育路硕士街口建慈云寺。南朝时期,宋元嘉(424~453)中,刺史王浚开凿华亭塘(今市河),人们沿河而居。唐朝时期,建神仙宫、景德寺(内有幽澜泉)、大胜寺。

  至宋朝,据《嘉兴典故纂要》卷四载:“北宋初,相传有大户魏武居此,聚商成市。”善经营者从中牟利,积累财富,殷富之户沿塘构屋,市售兴旺。当时由于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四方商贾云集,已成为“通有无,调余缺,发伏利,输滞积”的商品集散地。可见在宋朝,这儿已由村落渐变成集市。

  到元朝,商业继续发展,舟船来往不绝,商旅纷至沓来,商店剧增,酒馆、旅栈应运而生,粮食业、纺织业兴起,产品入市贸易兴旺,故增设税务、酒务官署,集市上升为镇。

  明朝时,这里已人烟稠密,屋宇连片,成为棉纱收购中心,当时民谣“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正是这一景况的写照。商业日兴,有南北房、腌腊房、蜜饯房、酒货房、蜡烛房等。宣德五年(1430)三月二十八日(4月20日)析嘉兴迁善、永安、奉贤3个乡和胥山、思贤、麟瑞3乡之部分建嘉善县,定县治于魏塘镇。当时魏塘有400户。此后建县衙,街道以县衙为中心纵横相连,有五坊四街。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月四日,为防御倭寇侵犯,兴工筑城,翌年三月四日竣工,历时5个月,城高3丈,厚2丈,濠6丈,周长9里多,占地353亩,使用徒工万余,征发民户740余人督工,花银35856.9两。城墙筑起,县城建成,城内有穿城大街一条,直达东西两市梢,路面整齐。南门外无市廛,北门外初有小街短市,自柳洲亭筑坝后,舟楫受阻,市集迁移。清朝时城内有20巷、38弄,东门外有东市大街,西门外有西市大街,均较狭窄。宣统元年(1909)沪杭铁路通车,火车站距城内约3华里,新筑一条长1300多米、宽约3米的泥结碎石大路,南与东门大街衔接,衔接处俗称“马路口”。民国10年(1921)秋,拓宽西城门环洞,民国16年(1927)将旧东城门封闭,于南侧另辟新门,名“新东门”,直通梅谷桥,方便内外街道通行。

  1949年5月1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二十七师二三七团解放嘉善,揭开了嘉善历史新的一页。至于解放初我们县城面积究竟有多大,我查遍了我所有的资料也没查到,请懂行的人帮我测算,又是老县城图,又是比例尺,把老县城分成城内、东门大街、西门大街、火车站四块,先算出每块面积,再加起来,花了大半天工夫,得出2.11平方公里这个数据。

  2.11平方公里这个数据,虽未经专家权威核准,可我以为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