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说鸡

春节说鸡

  春节是一年的开端。在春节前后的立春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这时东风解冻,阳气上升,民间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法。而公鸡啼晓,这鸡与“吉”同音,因此所有家禽中,“鸡”被视作吉祥物,与春节的关系最密切,更是祭祀与席宴不可或缺的。

  春节祭神祭祖、请菩萨的习俗,在桐乡一带一直传承着。每次祭请时,桌上除了放上瓜果、糕饼、猪头、鲤鱼,必不可少要放上一只全鸡,而且是雄鸡。考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在雄鸡尾部插上几根漂亮的雄鸡长羽毛。这些长羽毛直到祭毕撤下供桌时,才会让女孩拿去做毽子玩耍。

  桐乡以前还有立春日戴春鸡的古俗,即立春那天,长辈们用红或黄布做成小公鸡,缝在小孩帽顶上,祝愿“新春吉(鸡)祥”。有的“春鸡”嘴中还含着豆,那是针对没有出过痘子的孩子,家长们希望鸡能把豆(痘)吃了,保佑孩子不再生出麻疹、天花等疾病。水乡,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有春节用鸡笼去水里罩鱼的习俗,以此祈盼新年不但丰收有余(鱼),而且还能吉(鸡)祥如意。

  春节,大伙儿串亲访友。客人临门,宴席上的鸡是不能缺少的,否则就有轻慢客人之嫌。春节里吃鸡还有讲究,即年初一不能杀鸡,要在除夕前杀了准备好。正月初一是新年之始,不杀鸡,一方面是忌讳见血会造成整年不吉利,更何况鸡即是“吉”,杀鸡(吉)就会带来凶象。

  古人认为鸡还能镇邪。过去许多人家会把各种各样鸡状的剪纸,贴在窗门或者迎门的墙上,也喜欢用鸡做年画。传说古时有种辟邪的神鸟叫重明鸟,与鸡相似。先人就把鸡象征成重明鸟,认为鸡有五德:文德(头上的红冠);武德(健足能斗);勇德(不畏强敌),仁德(不吃独食),信德(天明报晓)。因此,年初一不杀鸡,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定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