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汤
羊肉,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最好吃的做法是红烧。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嘉兴人吃羊肉,好像仅仅是在吃羊肉面时,作为一个单独的菜,平时饭桌上几乎没有。现在想来,一则羊肉比较膻,许多人不习惯;二则羊肉价比猪肉贵,而且“蚀头”大,一烧,肉少了好多,不合算。
据老人说法,羊肉吃了容易发热,故羊肉多在冬天吃。在我的印象里,天寒地冻,天蒙蒙亮,父亲和大哥或者二哥即会去吃羊肉面,但次数有限,一个冬天也就那么一两次。那时,吃羊肉面的似乎都是男人,吃羊肉面也成了冬天的标记之一。体弱多病的母亲说,吃羊肉后不能受凉,不然会生病,伤风咳嗽也吃不得羊肉……所以,那时候我家极难得吃羊肉。后来,我成了家,在冬天会烧羊肉吃,当然是红烧啰!买一腿羊肉,切成大块,生肉放入时是一大锅,烧熟就剩大半锅了。每顿也不敢多吃,生怕上火。
那时,看书报看电视,知道北方农村里,杀了羊喝白烧的羊汤,汤里放芫荽,即香菜,说是“美得很”;草原上牧民们则是白水煮后,用刀割羊肉吃。看到这些,心中很是不以为然——到底不及我江南富庶之地啊,他们那种吃法,还会有啥好味道!
一直到了几年前,才颠覆了我的看法。也是冬天,儿子、媳妇带我们去离家不远的小饭店吃晚饭。这种小饭店虽然小,也比不上大饭店那么漂亮,但价格便宜、味道不错。几个菜上来了,都是家常菜,后来上了一只热气腾腾的砂锅。砂锅一上桌,一股羊肉的香气扑面而来。啊,是羊肉汤呀!舀了一勺汤,慢慢地喝了一口,“唔,味道不错,蛮好喝!”砂锅里,有几块羊肉,有的是带骨头的。除此之外,黑的木耳、白的豆腐、略黄的冬笋片、碧绿的香菜,还有几粒红红的枸杞,这菜不但好吃,还赏心悦目。
不觉感叹自己以前的孤陋寡闻和自以为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自有一个地方的饮食特色。自那以后,我在家也常烧这个羊肉汤,在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仅仅是暖了身体,更是暖了心。
羊肉汤的做法:
羊肉斩成小块,沸水中焯过后洗净,在锅中放姜片煮熟,汤要多,肉不要太酥。木耳泡发后洗干净,也煮熟。冬笋剥壳煮熟后切成片,香菜切段。枸杞洗一下。取砂锅一只,舀羊肉及汤,放入木耳、冬笋片、枸杞及盐,先烧会儿,再放入豆腐烧,快上桌时放香菜。此菜也可放些胡椒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