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嘉禾故事 >> 嘉兴旧事--缝穷
嘉兴旧事--缝穷
发表时间:2020-06-08 13:35:18     阅读次数:422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解放以前,在嘉兴东门翻砂厂和碾米厂门前,或火车货运站、环城路的码头大门外,经常可以看到一群中年女子,一字排开坐在马路边上,前面放着一只小凳和一只竹篮,这种竹篮是长圆形的,两端略向上翘,形如元宝,俗称“元宝篮”,篮内放着各种颜色的零碎布料和针线。这些女子是专为穷苦的工人缝补破衣服的,称为“缝穷”。

  从前老百姓的生活贫困,缺衣少穿,一般人家的衣服也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有的人家甚至兄弟姐妹几人,弟妹都穿着大哥大姐曾穿过的衣服,称为“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意思是说,大孩子穿的是新衣,二孩子穿时已是旧衣,到三孩子穿时已是破衣服了。

  那时一般人所穿的衣服都是有补丁的,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做上一件新衣服。特别是货运站和码头上被称为“苦力”的重体力搬运工人,社会上称他们为“脚班”或“脚夫”,一天辛苦所得无几,终年在饥饿线上挣扎,无力添置衣服,只能穿破旧衣服,而他们却终日扛抬各种重物,破旧衣服更易破碎。有的外来苦力没有妻女在身边,无人为他们缝补破衣服。当时有贫困女子为谋生就干起了为穷工人缝补破衣服的行当。这样,既方便了穷工人,又能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缝穷”集聚时间上午较少,一般在下午开始,工厂和码头收工时的傍晚,是她们最忙的时候。要缝补破衣服的工人一般是当场从身上脱下来要求补的。缝补的价格低廉,立等可取。有的就坐在“缝穷”带的小凳子或街沿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拉几句家常,一会儿衣服就补好了。有的还没抽完一支烟也补完了。有时好几位工人都是从身上脱下来要求补的,而必须都当场补完,天色渐渐黑了,所以她们只得在昏暗的路灯下干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生活改善,“缝穷”也逐渐消失了。
作者: 嘉兴故事
上一篇:南北湖畔的朱瑞墓
下一篇:风中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