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嘉禾故事 >> 陈衡恪山水、墨梅扇轴
陈衡恪山水、墨梅扇轴
发表时间:2020-06-08 17:30:35     阅读次数:380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设色山水、墨梅扇轴  近代·陈衡恪

  扇面  设色纸本   23.5×70厘米

  君艺编号:106、107


  陈衡恪(1876年~1923年),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寅恪之兄。陈衡恪工篆刻、诗文和书法,长于绘画,是一位全才艺术家。

  然而,说到陈师曾,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其书画,而是他的艺术理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批判传统中国画的“美术革命”思潮甚嚣尘上,部分学者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中国美术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探索。陈师曾提出中国传统绘画实现现代转换的“文人画价值说”。他认为,文人画是一种陶冶心灵的方式,不求形似是一种进步;不应降低文人画的品格去求取文人画的普及,而应发挥文人画的特质,引导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文人画所代表的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复兴文人画,当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方能完善。

  陈衡恪还进一步针对当时中国画变革的主张,提出拯救中国画必须“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先后发表了《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重要文章,对中国文人山水画、中国花鸟画和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以及中国文人画在现代社会进步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稳定了当时已岌岌可危的文人画地位。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艺术主张,力图把已经衰落的中国文人画转换为师法造化、深入反映现实生活、彰显现代精神的现代中国画。他在艺术实践中努力探索,使传统中国画产生了新的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两件扇面,实为一把成扇的两面,正面设色山水,背面墨梅。此扇大于一般规格许多,有70厘米宽,23厘米高,故君匋先生称其为巨扇。

  此扇,是陈师曾于1918年为叶遐庵作。时师曾43岁,正当壮年,何曾想,五年后,他便因疾匆匆离去,想来令人扼腕。1971年秋,叶遐庵将巨扇转赠钱君匋,钱氏得扇以后,非常喜欢,揭裱为二,并分别题上诗堂“瘦骨嶙峋”、“风神秀逸”以及跋文两段,重新装裱。

  跋文一:陈衡恪生于一八七六年,江西义宁人,字师曾,别署朽者,朽道人,所居曰槐堂,染仓室。父工诗,世称散原先生。师曾天禀慧绝,十岁能作擘窠字,工诗文。山水出自沈周、道济、髡残、石溪,不使一笔落四王,故所作生辣坚挺,钩多皴少,尤不耐渲染,瘦骨嶙峋,奇宕可喜。此为其至友叶遐庵所写。辛亥秋间,遐老在京赠余,因剖为二,装轴而珍护之。壬戌六月钱君匋跋于抱华精舍。

  跋文二:师曾为叶遐庵写此巨扇,正面为山水,如另轴。此为背面,作墨梅。师曾花卉出自陈淳、徐渭、华嵒、李蝉乃至吴昌硕,挺拔俊逸,不取怪态,卓然大家;善治印,得昌硕神髓,故所居曰染苍室,意即在此;性行纯笃,齐白石早岁在京,曾得其揄扬,不遗余力,后乃名满海内外。一九二三年夏,以继母之丧奔南京,哀悴成疾而卒,年仅四十有八。壬戌新秋苦热。豫堂钱君匋记,时年七十有七矣。

  两段文字,把此扇面来龙去脉,作者生平、传承、绘画风格一一道尽。

  古稀之年的钱君匋,为一把扇面题之又题,意犹未尽,是不多见的。君匋艺术院院藏几千件作品中,比之年代更久、名望更高、价值更贵者,比比皆是,未见有此待见,陈师曾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君匋先生评价陈师曾山水“不使一笔落四王……”可谓一针见血。陈师曾曾对清末民初京城流行的因袭模仿清初“四王”的“正统派”画风感到无奈,他写道:“现在,‘四王’派的画遍天下,我们必须另寻门径,别树一帜,方能出人头地。”基于对绘画本体的认识,面对笔墨软弱、内容空虚的“四王”和“正统派”,陈师曾认为,要在民族内部寻找发展力量,“以复古为革新”。由此,他提出“舍我之短,采人之长”、“国画之特长,宜保守其法而更加深心之研究,使臻于极佳境界而后可”。发展国粹,并从中西画法中获取经验,这是陈师曾关于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最重要的绘画思想之一。

  在山水画方面,陈师曾继承了明清写意传统,以笔墨自身力度与表现力来突破“四王”的软媚,在师法古人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陈师曾的弟子俞剑华认为,陈师曾的山水画是“集合诸家之长而独具面目”。

  此幅梅花,以中锋淡墨写就,饱含力度,繁枝密蕊,布局用笔与金农神似。陈师曾画梅受金农影响最多,笔下的梅花孤高冷峻,野趣横生。他在日本学博物学时,曾经对各种花卉的形状、色彩和组织、结构,有较为仔细的研究,虽写意却不离形,既能表现笔墨技巧,又能表现物体本质。他对事物结构已经“无不了然于胸中”,自然能“一举笔即驾前贤而上之”。

  陈师曾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中国画会在自身变革中发展、创新而获得新的生命。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画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是对绘画实践层面的探索,都反映出了陈师曾的绘画史观。其身体力行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画是进步的,驳斥了20世纪初康有为等人的“退步论”,对肯定传统绘画的价值而言,是极具说服力的。他的理论和创作取得的成就,对“五四”前后中国画的存在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今天的中国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作者: 高逸仙
上一篇:草木华滋妙趣成--黄宾虹《水仙梅花横批》赏析
下一篇:纸端赏蜜果画外寻清香--海派虚谷《枇杷》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