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嘉禾故事 >> 有线广播
有线广播
发表时间:2020-06-08 13:34:56     阅读次数:428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来了一批忙碌的陌生人。村外的田野里突然竖起了一长溜的木杆子,杆子之间用一根长长的铁丝连接。每户人家的厢房墙上挂着绿色的、正面有一个红五星的方匣子,里面伸出两根电线,一根叫天线,顺着墙沿,接在外面的线上;一根叫地线,顺墙埋在地下,据说防止雷击。大人告诉我们要装广播了,尽管当时不知广播为何物,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当从方匣子传来音乐声时,全村人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热闹。大家聚集在一起,欣赏着广播的神奇。而懵懂的我则躲在一旁发呆,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木匣子里一定藏着一个不吃不喝、会说会唱的小人儿,这个谜一直到上学后才解开。

  儿时的记忆里,农村生活贫穷落后,信息闭塞,了解外界信息基本上依赖有线广播。通过广播,人们知道了发生在世界上的大事,包括美帝、苏修又在那里打仗了,毛主席又发布最新指示了,以及县、公社里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政治活动多,常开广播大会,县里开,公社、大队也开,基本内容是抓革命、促生产。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中收听。会场上像过节一样,男人们抽着烟天南海北地闲聊,妇女们则边拉家常边做针线活,小孩子穿行在人群中嬉闹。一场广播会开完,人们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因为记工分,人们乐此不疲,踊跃参加。广播中最受欢迎的是天气预报和农作物的播种、除虫、施肥等实用性、服务性的节目,为方便百姓生活、科学种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线广播是乡村百姓的定时针。广播一日三次,时间固定,准时响起,从不间断。学生上学,村民劳作,老人和妇女生火做饭都以它为准。晨曦朦胧,千家万户的广播里都传出了《东方红》的序曲,伴随着鸡鸣狗叫,宁静的乡村苏醒了。人们开始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大人下地干活,孩子们则背着书包上学。中午时分,大人们无论在田间劳作,还是在串门聊天,广播一响,就必须匆匆回家,生火做饭。入夜,当广播里传出“广播到此结束,明天再见”,奶奶总是催促全家:“广播都走了,赶快睡觉。”于是,一家人伴随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结束曲,进入甜美的梦乡。

  有线广播也是男女青年的娱乐场。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除了偶有露天电影放映外,平时就是收听广播的文艺节日。这些难得的文艺节目,内容也比较单一,不是样板戏,就是革命颂歌,也就是如今怀旧抒情的“红歌”。记得还有一个专门教歌的节目,广播领唱一句,听众跟唱一句,最后连着唱上几遍,一首歌也基本学会了。由于日日播,潜移默化之中起到很好的普及作用,男女老少一旦上场,都能哼上几句。后来,大队组织文宣队,很多文艺骨干就是广播的热心听众。

  我跟有线广播有着割不断的情愫,它伴着我一天天长大。在上学读书期间,我的强项是作文,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由于爱听广播,引发了投稿的念想,试着将身边的人和事写成通讯稿寄给广播站。当我从广播里听到我的第一篇稿子变成播音员动听的声音传向四邻八村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尽管当时的稿酬很低,一篇稿件最少的一角,最多时也不超过五角,但对仍在就读的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由于发稿较多,多次被县广播站评为年度积极通讯员,同时也引起了公社、大队领导的关注。其中发生的一事至今难以忘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上级为了发展畜牧业,鼓励建千头猪场,凡是超过千头存栏猪的大队,要向县革委会报喜,并在广播中播出。当时我所在村达到了千头猪的存栏,公社领导指定我在县广播站宣读喜报。县广播站还专门在镇上的旅社开房间录音。由于是第一次面对记者录音,心情十分紧张,尽管是秋冬季节,仍头冒热汗。一直录了三遍才算通过。当自己的声音真真切切地从广播中传出,激动、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尽管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它为我的成长历程抹上了浓浓的一笔。

  时代的进步,资讯的发展,农村的有线广播逐渐淡出了百姓的生活。然而,作为一个时代最为普及的宣传与娱乐方式,有线广播给一代人留下的温馨和梦想在记忆深处珍藏。离开故乡三十多年,它动听的旋律仿佛还在昨天,心底永远余音缭绕。
作者: 沈楚赓
上一篇:记忆中的“老公社”
下一篇:嘉兴风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