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嘉禾故事 >> “咬”出来的昵称
“咬”出来的昵称
发表时间:2020-06-08 15:45:57     阅读次数:178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咬强羊肉面馆”,桐乡市区的一家面店,专营本地特色羊肉面,生意兴隆,远近闻名。除了其“面”脍炙人口,店门外招牌上的“咬强”两字也蛮引人注目,当地人看了会心一笑,外地人见了却颇感纳闷:“咬强”是什么意思?

  跟你说吧,“咬强”是店主人的昵称。

  这是桐乡方言特有的昵称形式,“咬”作为前缀,置于名词或人名之前构成亲昵的称呼,如“咬毛头”、“咬囡囡”、“咬狗”、“咬强”、“咬玉”、“咬萍”……

  “咬”在这里不作动词用,不是咬东西的意思。只不过昵称之“咬”与动词之“咬”在方言中的读音相同,而昵称之“咬”又没这个字,就只好借用动词之“咬”写出来。至于“咬”的读音,也不是普通话中的“yǎo”,而是近似于“奥”(ào)。

  丰子恺先生常用家乡方言著文叙事,在一封家书中就用到了“咬”。说“咬毛今天早上七点到达上海,她大概想家,只有三天休息也要回来……今晚咬毛宿在我们家,因为自己家没有趣味……”看来丰先生一定是找不到(ào)的对应文字,就只好拉个“咬”字来顶替了。

  亲昵之举,存于至亲至爱间,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桐乡方言称“值钿”或“舐舔”),表之于言语,形之于举止——

  小儿学语,乳声乳气;幼童撒娇,嗲声嗲气;长辈宠爱,柔声柔气。含在嘴里怕烊了,捧在手里怕疼着。长幼交流之际,幼者音调未准,长者有意模仿逗趣,往往出现变音或易调——“小”、“好”被读成了“咬”,于是,就“咬”出了一连串昵称。类似的情形常见于台湾影视,“爸爸”(bǎ~)、“妈妈”(mǎ~)、“哥哥”(gě~)、“妹妹”(měi~)读作连续的“上声”,听起来嗲声嗲气,颇显亲昵。这样的推测,应该是成立的。

  昵称通常只用于非正式场合。倘使有昔日的“发小”或“闺蜜”相遇于公众场合,其中一位现已居官或发了大财,当着众人而公然呼其“咬狗”、“咬萍”什么的,那可就很不得体了。不过语言运用也讲辩证法,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昵称,会收获不错的效果,比如商号店名“咬强羊肉面馆”、“咬玉皮鞋店”、“咬翠发屋”……又如“脚傍脚”的“小朋友”之间、趣味相投的小圈子之内,彼此以“咬”相称,倒也倍感亲切。

  在本地民间,还有一些类似的昵称,可谓异曲同工——小棺材(细棺材)、细僵蚕、小牌位、小把戏,都是长者对幼者的昵称。“棺材”、“僵蚕”(染病而死的蚕)、“牌位”(书写逝者姓名以供祭奠的木牌),“小把戏”(流浪江湖卖艺的小孩),看似骂人话,实质亲切得很。

  至于情侣或夫妻间的昵称,那肯定是内容丰富、千姿百态的,可惜无从探秘而“不足为外人道也”,只好“付之阙如”了。

  “咬”除了作为“前缀”而构成昵称,还有另一种用法,同样跟小孩有关,是幼儿口语“勿要”(覅伊)的拟音:“咬伊”。例如“咬伊打针”、“咬伊吃药”……请注意,“咬伊”可不是“咬她”,而是“勿要他(她、它)”。成词的原因同样是模仿牙牙学语,读作(ào)。
作者: 王士杰
上一篇:分家
下一篇:乌镇人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