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嘉禾故事 >> 桐乡桑剪叶里飞
桐乡桑剪叶里飞
发表时间:2020-06-08 15:46:01     阅读次数:188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桐乡自古是蚕桑之乡,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村村缫丝,男男女女一年四季离不开“蚕桑”两字。桑剪作为最常见的工具,每家都有两三把。春蚕时节常可看到老农们肩挑叶担,裤腰带上系一把桑剪,好像打柴的山民在腰里系一把柴刀一样。

  桐乡桑剪与杭州张小泉剪刀一样,也是闻名遐迩、历史悠久。两者都起自明朝崇祯年间,而且开山鼻祖都姓张。有关桐乡桑剪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凡取叶必用剪,铁剪出嘉郡桐乡者最犀利,他乡未得其利。”宋著是在明崇祯年间,而同时代的归安涟川(今湖州练市)人沈氏著《沈氏农书》,内云:“桑剪,须在石门镇买,五分一把。”一个“须”字,说明石门镇出产的桑剪质量最好。这样一来,我们有理由推测,石门镇的那家桑剪铁铺是不是桐乡那家的分号?如果是,那时桑剪铺的规模已不小了。

  桐乡桑剪的形状很特别,有“白果头,花瓶壶,扯旗盘”之说,意思是说剪刀头像白果,捏手处像花瓶,剪脚像盘卷的小旗帜。大小合适,正好满把握,用得出力。手一松,剪刀又自然开启,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剪桑的速度非常快,有“叶里飞”之称。民国前期,丝绸大量出口,带动江浙农村蚕业发展,农民以植桑养蚕而致富,时有“金戒指挂满桑树枝”的夸张说法,桐乡各镇有多家铁铺制作桑剪,但仍以梧桐镇张福安、张顺安兄弟的剪刀名声最著。

  桐乡桑剪制作工艺严格精细,前后有三十六道工序,重量、长度、形状都有严格规定,一件成品的质量要求是刃口锋利、剪口平整、钢铁分明、线子匀、眼扣准。除生产桑剪外,桐乡还生产接桑刀。桐乡是全国著名的小桑苗生产基地,出产地在中部原灵安、同福、石门、虎啸等乡镇。这里的农民,不分男女,均会嫁接小桑苗。嫁接小桑苗是在野桑(母本)上面接一株家桑(子本),嫁接过程只有四个动作是:一杀头,二削边(左右各一),三抹梢。剪野桑用桑剪,接家桑用接桑刀,都要求特别锋利,一刀下去,不能有任何顿挫。刀锋利,接口不起毛,不破口,桑汁不外溢,嫁接成活率就高,一般在九成以上。三天后,作为子本的家桑会自然吸收母本野桑的养料而成活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桐乡张氏铁铺并入梧桐铁器社,一九五八年,桐乡桑剪厂创建,成为全国唯一生产桑剪、接桑刀的厂家。一九六五年,桐乡桑剪曾在全国农具设备新技术展览会上获奖。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桐乡桑剪厂的鼎盛时期,有工人一百五十人,工艺从原始手工锻打发展为机械锻压流水线作业,年产三十五万把,销售范围也从江浙沪一带扩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用途也从单纯剪桑扩大到花卉园艺领域。然而,高潮过后即是低谷,到一九九九年,随着小营国有企业的滑坡,桐乡桑剪厂倒闭。不过,桐乡桑剪的制造工艺并没有失传,厂里的一些技术工人在南日、屠甸等地自办小厂,继续生产桐乡桑剪。
作者: 颜剑明
上一篇:大桥乡村渔船俗(下)
下一篇:水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