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嘉禾故事 >> 过年话灶头
过年话灶头
发表时间:2020-06-08 15:47:02     阅读次数:311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晋陶潜有诗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唐朝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也写道:“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太阳西斜,家家户户忙着生火开灶,煮饭炒菜。人家再穷,有张床,有个灶,就成了一个家,这灶头,是中国老百姓朝夕相处的伙伴。

  “灶”字,从火从土,是个会意字,意为用砖石等砌成,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砌灶头要请专门的师傅,一般的泥水匠不行,因为砌得不好不发火。一般的灶,都是砖土结构,外形差不多:弧形,像只“花篮”,半人高,烟囱伸出屋外。灶有大有小:有单眼灶,只放一只镬子;两眼灶,上面放一大一小两只镬子;三眼灶,就是在两只镬子中间靠外的地方安一只小镬子,称为“轧镬”;最大的是四眼灶,除了放大小三只镬子外,靠里还放一只汤罐,功能和“轧镬”一样,煮饭烧菜时里面的水也能热。

  “民以食为天”,灶头对于家的重要就体现在吃饭上,所以,砌灶头是件大事,也是件喜事,所以灶头砌好后,要“暖灶”。家境还好的,要请来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家境贫寒的,新灶头点火,先得炒豆子,炒豆时的声音似鞭炮声,热热闹闹,寓意兴兴旺旺。

  传说中,每家都有一个“灶司菩萨”,所以,考究的人家,灶头砌好后,要贴上“灶司菩萨”的画。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要“送灶”。这一天,“灶司菩萨”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及“王母”汇报各户人家之善恶是非。因此在祭送“灶司菩萨”时,要在“灶司菩萨”画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汤圆、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司菩萨”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待来年有个平安幸福的家境。

  我对灶头留有深刻的印象,倒并不全因为这些传说。孩提时候,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的生活普遍比较贫困。父母的微薄收入只供一家人糊口,零食成了孩子们的奢侈品,“锅巴”就成了上好的零食。那时,粮食也紧张,为了让我们兄妹高兴,母亲偶尔也会“开恩”,烧饭时水放得多一点,饭盛掉后,锅底留着一层锅巴,再烧一把火,把锅巴烤干。这时,我们兄妹几个总是围着灶头,闻着香味,伸长脖子,等着母亲把锅巴一块一块地铲下来,烫烫的锅巴从这只手换到那只手,咬一口,脆脆的。这吃锅巴成了我们孩提时少有的乐事。

  外婆家在当时的“王家宅基”,四间朝南瓦房高高爽爽,最西一间是灶屋间,东北角是一只大大的灶头,尺八、尺六两只大镬子,再加上轧镬、汤罐,宽宽的灶沿,灶上画着鲜艳的灶花,靠边上一个倒写的“火”字。记得那时我还专门问过外婆,为什么这“火”字要倒写,外婆说,她也不知道,大概是火朝下,就烧不起来。我想,应该是厨房要小心火烛的意思吧。

  年脚边,外婆家的灶屋间最闹猛,也最有趣。我们乡下有个习惯,新年里客人到,先要泡上一杯甜甜的糯米镬糍,然后再上茶。这糯米镬糍很有讲究,要薄而均匀,一泡就软,而且没有“钉头”(即硬块)。舅妈是摊糯米镬糍的高手。她先用里镬烧好一镬糯米饭,然后,把外镬烧烫,用戗刀抄起一块饭,放在烫的镬子里,使劲摊开,让饭糊均匀地粘在镬子上,到稍微有点焦就铲下来。摊糯米镬糍一要用力,摊得匀,二要火烧得均匀。所以,这时我们小孩是轮不到烧火的。待到蒸团子、蒸方糕时,柴仓里就是我们的市面了。

  蒸团子、蒸方糕,镬子上一个蒸笼一个蒸笼叠上去,我呢,和小姨在柴仓里负责烧火,往往是把早已准备好的硬柴在灶膛里架起来,满膛红火。外面是北风呼啸,有时是大雪纷飞,而柴仓里热乎乎的。满屋蒸汽缭绕,香气扑鼻。但这还不是最有趣的。等到火一停,就急忙把藏在稻草里的番薯拿出来放进灶膛的火堆里。约摸过个把钟头,用火钳拨开灰烬,一只只煨熟的番薯烫得不行,我们就用双手来回地倒腾,一边倒腾一边拍去灰烬,待稍稍退热,忙揭去外面烧焦的皮,金黄酥酥的番薯肉就露出来了,一股喷香直往鼻子里钻,但此时千万下不得嘴,如果你嘴馋,一下子咬下去,准烫得你直跳,还叫唤不出。

  如今,不要说城镇,就是乡下,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煤气灶,那用土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那浓浓的乡情总是留在心中,久久割舍不了。
作者: 黄竞浩
上一篇:村村蚕罢走亲忙
下一篇:鸳湖鸳翼若为开——钱谦益柳如是与嘉兴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