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智力开发广告投放学校入驻 自助建站网站定制

登录 注册

围棋 主持人 书法 少儿英语 拉丁舞 珠心算 钢琴 跆拳道

企管学历互动 题库
首页 > 素质教育 >> 心理教育 > 挫折教育的背景
挫折教育的背景
发表时间:2020-03-17 13:22:53     阅读次数:531     本文编辑:嘉兴少儿/幼儿艺术培训_嘉兴中小学培训_嘉兴草屋网
挫折教育的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能力之差也让世人触目惊心。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反应异常情况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心理异常者竟占18.58%[i]。大量的专业调查结果和媒体报道表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问题日益凸出。 抗挫折能力是指人们对思想挫折的控制、调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正确控制情绪、适应环境、调节行为、改善自我的过程[ii]。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中表现得过于胆小、自卑而且性格孤僻、敏感;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与人沟通,惧怕别人不接纳自己,交际范围狭窄;学习中缺乏信心和热情,负担过重,总认为自己智力低下;生活中依赖性较强,办事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情感脆弱,常伴有悲观、无助、空虚等苦闷心理;意志力薄弱,缺乏进取精神,没有明确的目标,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因缺乏抗挫折能力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因此被迫休学、退学的事件时有发生。最近,一项对1.4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7%的大学生存在负面的心理和情绪,而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其中有21-3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水平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等症状,且形成逐年上升的趋势[iii]。我国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报告显示:19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到1990年代中期则上升到25%。而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iv],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已达到30%[v],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vi],这些数据的呈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有关。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遭受挫折的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有挫折感的人数增多。据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表明,10年前,大学生中遭受挫折严重的占10%,而这些年已上升为25%。其二、挫折感的来源扩大。10年前,大学生遭受挫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校园生活中的学习受挫、恋爱受挫、人际关系受挫等,而现在由于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和领域的不断拓展,遭受挫折的范围也由校内扩大到校外。其三、遭受挫折的后果逐渐加重。10年前,多数遭受挫折的学生表现为萎靡不振,现在发展到严重违纪或违法,甚至出现轻生或者杀人的恶性事件。因此,重视对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在高校,开展“挫折教育”已经很有必要了。 2、国内外研究概况 挫折教育是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出现的一个新兴的领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所论甚少,包括现有的挫折教育定义也众说纷纭。 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挫折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挫折教育思想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文学哲学著作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vii],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说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先进行挫折的磨练和砥砺,培养坚忍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格,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贯通行的是 “正向强化引导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普遍地存在着片面性和单一性的缺点,如:过分重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过分重视 “成才” 教育,而忽视 “做人”教育。而挫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矫治大学生心理、意志、情感脆弱的弊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角,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而且迫切。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2年又颁布了《实施纲要》。此后,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机构,开展宣传、服务、培训、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一支由心理、教育和医学等工作者组成的队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索和实践。 国外研究概况 近百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对挫折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吸收挫折》一书中曾写道: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你只能在两者间选择一样,你可以在那不可避免的暴风雨中弯下身子,也可能因抗拒它们而被摧折。卡耐基在他的书中首次提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鉴的。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再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养活自己;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法独立生活。因此,我国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是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挫折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起步较早。1910年,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就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列入大学法案。1956年又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大学生心理卫生会议,使该项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外,还开展各种形式的关于挫折教育的团体训练,如敏感性训练,心理剧疗法和户外拓展训练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日本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自20 世纪30年代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心理保健会议,1950年代以来,各高校就陆续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内容涉及大学生的性格、负面情绪、学习、就业和人际等方面的挫折教育,通过开设心理热线和开展心理讲座等方式来进行疏导,并建立遭受挫折学生的心理档案。加拿大的大学也普遍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人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择友择业问题这些方面挫折应对方式的指导,并将挫折教育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经常对学生的挫折心理进行普查。 西方国家还比较注重家庭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仅在教育界广为关注,而且也普遍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他们不是把“挫折”作为一个孤立的问题来对待,而是把家庭挫折教育看作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着重培养子女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他们的“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子女的“幸福品质” 。据西方学者研究,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事事以家长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他们认为孩子经常要到社会上摔打,接受挫折磨练,体会幸福。他们要求孩子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和战胜挫折。心理专家们都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战胜挫折的基础。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遭受挫折以后的恢复力。西方教育界人士说,“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 挫折教育是许多国家都相当重视的一种教育,我国高校开展挫折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吸纳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样能更好的指导遭受挫折的大学生。应注重对大学生青年时期的挫折意识、挫折磨练和挫折心理的教育与培养;应注重对大学生“幸福品质”的培养;应注重对他们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良好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目前居然还有人对“挫折教育”这个重要问题存在着诸多的质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或者仅仅是简单地将“挫折教育”理解为故意让大学生吃苦,更谈不上对大学生“幸福品质”的培养和着重对他们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良好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高校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耐挫折能力。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目的不只是让大学生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抗挫折和耐挫折的能力。
作者: 
上一篇:如何提升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下一篇:挫折教育的优点有哪些?